当前位置:首页C++程序设计 > 正文

算法中的动态规划的基本思路

作者:野牛程序员:2023-02-25 18:27:24C++程序设计阅读 2697

动态规划(Dynamic Programming,简称DP)是一种解决多阶段决策过程最优化问题的常用方法。它的基本思路是将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,并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,从而利用小问题的解来推导出大问题的解。在动态规划中,我们通常采用自底向上(Bottom-up)的方式求解问题,也就是先求解子问题,再逐步求解规模更大的问题。

动态规划通常可以分为三个基本步骤:

  1. 定义状态:将原问题拆分成若干个子问题,找到问题的重复性质,定义状态表示问题的子状态。状态通常与问题的输入相关,而状态之间的转移则与问题的解相关。定义状态通常是一个关键的步骤,决定了问题的求解方法。

  2. 状态转移方程:根据子问题的定义,以及子问题之间的关系,得到子问题的递推公式(状态转移方程),用于求解状态之间的转移。

  3. 初始条件和边界情况:确定问题的初始状态和边界情况,即确定子问题的解。

动态规划常用于求解最优化问题,例如最大值、最小值、最长路径等等。其时间复杂度通常是O(n^2)或者O(n^3)等多项式级别的,比暴力枚举算法更快,但是也不如一些专门的算法(例如快速排序、二分查找)更快。


动态规划的基本思路是将大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,并从小问题的解推导出大问题的解。具体来说,我们需要进行以下步骤:

  1. 确定状态:即确定子问题需要包含哪些变量。对于斐波那契数列,我们可以将f(n)表示为状态变量,f(n)的值则是我们需要求解的目标。

  2. 确定状态转移方程:即确定子问题之间的关系。对于斐波那契数列,我们可以得到状态转移方程f(n) = f(n-1) + f(n-2),它告诉我们如何从已知的子问题f(n-1)和f(n-2)推导出f(n)的值。

  3. 确定初始状态:即确定最小的子问题的解。对于斐波那契数列,我们可以将f(0)和f(1)作为初始状态。

  4. 用状态转移方程逐步求解出大问题的解:从初始状态开始,利用状态转移方程逐步求解出更大的子问题的解,直到求解出最终的大问题的解。

下面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动态规划的基本思路。假设我们要在一个网格中寻找一条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最短路径。网格中的每个格子有一个数字,表示通过该格子所需的代价。我们可以从上方或者左方移动到相邻的格子,每次移动的代价等于所经过的格子的代价之和。如何确定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最短路径?

首先,我们可以将每个格子的代价表示为状态变量c(i, j),其中i和j分别表示行和列的下标。我们需要求解的目标是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最短路径代价,即c(m, n),其中m和n分别表示网格的行和列数。

其次,我们需要确定状态转移方程。假设我们当前位于(i, j)这个格子,我们可以从上方或者左方的格子到达该格子。因此,我们可以通过求解c(i-1, j)和c(i, j-1)两个子问题的解,再加上当前格子的代价c(i, j),得到从左上角到达格子(i, j)的最小代价。状态转移方程如下:

c(i, j) = min(c(i-1, j), c(i, j-1)) + c(i, j)

最后,我们需要确定初始状态。在这个问题中,初始状态就是左上角的格子,它的代价为c(1, 1)。

通过上述步骤,我们可以用动态规划算法求解出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最短路径。具体的实现方式可以采用迭代的方式,从左上角的格子开始,逐步计算出每个格子的代价,并利用状态转移方程更新每个格子的代价。最终,我们可以得到右下角的格子的代价,即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最短路径的代价。

下面是一个简单的C++代码示例,展示如何用动态规划算法求解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最短路径。

#include <iostream>
#include <vector>

using namespace std;

int minPathSum(vector<vector<int>>& grid) {
    int m = grid.size();
    int n = grid[0].size();
    
    // 定义dp数组,用来保存从左上角到当前位置的最小代价
    vector<vector<int>> dp(m, vector<int>(n));
    
    // 初始状态为左上角的格子
    dp[0][0] = grid[0][0];
    
    // 初始化第一行和第一列
    for (int i = 1; i < m; i++) {
        dp[i][0] = dp[i-1][0] + grid[i][0];
    }
    for (int j = 1; j < n; j++) {
        dp[0][j] = dp[0][j-1] + grid[0][j];
    }
    
    // 逐个计算每个格子的代价
    for (int i = 1; i < m; i++) {
        for (int j = 1; j < n; j++) {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dp[i][j] = min(dp[i-1][j], dp[i][j-1]) + grid[i][j];
        }
    }
    
    // 返回右下角的格子的代价
    return dp[m-1][n-1];
}

int main() {
    vector<vector<int>> grid = {{1, 3, 1}, {1, 5, 1}, {4, 2, 1}};
    int res = minPathSum(grid);
    cout << "The minimum path sum is " << res << endl;
    return 0;
}

在这个示例中,我们用一个二维向量grid表示网格中每个格子的代价,其中m和n分别表示网格的行和列数。我们首先定义一个二维向量dp,用来保存从左上角到当前位置的最小代价。接着,我们确定初始状态为左上角的格子,用两个循环初始化第一行和第一列的格子。最后,我们用另外两个循环逐个计算每个格子的代价,通过状态转移方程更新dp数组中的值。最终,我们返回右下角的格子的代价,即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最短路径的代价。

以上就是动态规划算法的基本思路和一个简单实例的详细解释和C++代码示例。


野牛程序员教少儿编程与信息学奥赛-微信|电话:15892516892
野牛程序员教少儿编程与信息学竞赛-微信|电话:15892516892
相关推荐

最新推荐

热门点击